天麻(学名:Gastrodia elata Bl.),又名赤箭、独摇芝、离母、合离草、神草、鬼督邮、木浦、明天麻、定风草、白龙皮等,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根状茎肥厚,无绿叶,蒴果倒卵状椭圆形,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。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、肢体麻木、小儿惊风等症,是名贵中药。
1植物学史
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关于天麻的记载,称“赤箭”,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载:“世人惑于天麻之说,遂止用之治风,良可惜哉“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专对此进行阐述,称“天麻”之名,为”后人称为天麻“。[1] 当代日本学者草野俊助1911年发文提及“对(天麻)种子发芽及幼苗成长,至今还一无所知。”此后很长时间,天麻种子发芽情况一直未见报道,因而也无从获得对天麻生长发育全过程的全部认识。1981年,中国学者周铉发表《天麻生活史》(载云南植物研究3(2):197-202.1981),论述了天麻的生活史。
2形态特征
天麻植株高30-100厘米,有时可达2米;根状茎肥厚,块茎状椭圆形至近
哑铃形,肉质,长8-12厘米,直径3-5 (7)厘米,有时更大,具较密的节,节上被许多三角状宽卵形的鞘。
茎:直立,橙黄色、黄色、灰棕色或蓝绿色,无绿叶,下部被数枚膜质鞘。
花:总状花序长5-30(50)厘米,通常具30-50朵花;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1-1.5厘米,膜质;花梗和子房长7-12毫米,略短于花苞片;花扭转,橙黄、淡黄、蓝绿或黄白色,近直立;萼片和花瓣合生成的花被筒长约1厘米,直径5-7毫米,近斜卵状圆筒形,顶端具5枚裂片,但前方亦即两枚侧萼片合生处的裂口深达5毫米,筒的基部向前方凸出;外轮裂片(萼片离生部分)卵状三角形,先端钝;内轮裂片(花瓣离生部分)近长圆形,较小;唇瓣长圆状卵圆形,长6-7毫米,宽3-4毫米,3裂,基部贴生于蕊柱足末端与花被筒内壁上并有一对肉质胼胝体,上部离生,上面具乳突,边缘有不规则短流苏;蕊柱长5-7毫米,有短的蕊柱足。
蒴果:倒卵状椭圆形,长1. 4-1.8厘米,宽8-9毫米。花果期5-7月。
3生长环境
天麻生于疏林下,林中空地、林缘,灌丛边缘,海拔400-3200米。
4分布范围
主要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。尼泊尔、不丹、印度、日本、朝鲜半岛至西伯利亚也有分布。其模式标本采自东亚。[2]
5保护现状
天麻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评为易危物种,并被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的附录Ⅱ中,同时也被列入中国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(第二批)》中,为Ⅱ级保护植物产品品种如”平武天麻“等,获“地理标志产品”保护等。
功效用法
1、性味:甘,平。
①《本经》:味辛,温。
②《药性论》:无毒。味甘,平。
③《医学启源》:气平,味苦。
2、归经:入肝经。
①《纲目》:入肝经气分。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肝、膀胱二经。
③《本草新编》:入脾、肾、肝、胆、心经。
3、功效:息风,定惊。治眩晕眼黑,头风头痛,肢体麻木,半身不遂,语言蹇涩,小儿惊痫动风。
①《本经》:主恶气,久服益气力,长阴肥健。
②《别录》:消痈肿,下支满,疝,下血。
③《药性论》:治冷气顽痹,瘫缓不遂,语多恍惚,多惊失志。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助阳气,补五劳七伤,通血脉,开窍。
⑤《开宝本草》:主诸风湿痹,四肢拘挛,小儿风痫、惊气,利腰膝,强筋力。
⑥张元素:治风虚眩晕头痛。
⑦《本草汇言》:主头风,头痛,头晕虚旋,癫痫强痉,四肢挛急,语言不顺,一切中风,风痰。[7]
4、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